(文/杜若)2024年9月21日,上海泰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“2024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大赛”圆满落幕。这场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行业盛事,不仅呈现了前沿技术创新成果,更展现了专业评审团队的技术支撑力量。作为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多年的资深专家,王晨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务实作风,在赛事评审与技术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科学构建标准 把准创新方向
赛事筹备期间,王晨星深度参与评审标准制定工作。基于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,他提出“技术创新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”的核心原则,强调既要关注技术的前沿性,也要重视成果的落地转化能力。针对当前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“重技术轻应用现象”,他建议在评审维度中强化“可实施性”指标权重,这一意见被充分吸纳进最终版评审标准,形成技术创新性、实用性、可实施性并重的评价体系。
在评审标准的细化过程中,王晨星还积极参与讨论各评审维度的具体权重分配,结合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,为“技术创新性”“环境影响”“团队实力与项目展示”等关键维度的量化评分标准提供了专业建议,助力评审标准更加科学、合理,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和专业性。
严谨评审把关 助推技术优化
面对“智能生产线优化系统V1.0”的技术创新,王晨星既充分肯定其算法架构的创新价值,也客观指出其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需加强验证;在对“一种高效节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”的评审中,他着重考察节能数据采集的准确性,建议建立长期能效跟踪机制。这种既严格把关又建设性指导的评审风格,既保证了赛事的专业水准,也为项目优化提供了切实帮助。
值得关注的是,王晨星特别注重技术成果的可持续性。评审某数据管理平台时,他着重询问数据安全防护方案,建议建立分级授权机制;考察机器人辅助系统时,他提醒团队关注设备维护的便利性。这些立足于产业实践的专业建议,帮助参赛团队完善了技术细节,提升了项目的产业化可行性。
深化产学融合 搭建交流平台
技术研讨环节中,王晨星系统梳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三个关键趋势:柔性化生产系统的智能化升级、数据驱动制造的体系化构建、绿色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,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技术创新如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,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研发思路。
接受赛后采访时,王晨星强调:“评审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选拔优秀项目,更要为行业树立技术创新的科学导向。”他建议建立长效跟踪机制,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项目提供持续技术支持。这一建议与主办方“以赛促创”的理念高度契合,为后续技术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。
结语
从评审标准制定到项目现场评审,王晨星始终以专业精神护航赛事进程。其既着眼技术高度把好质量关,又立足产业需求做好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,赢得了参赛团队与主办方的一致认可。这种将专业评审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创新实践,不仅提升了赛事的专业价值,也为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示范。期待这种立足实际、服务产业的评审理念,能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。
特别提醒: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 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。